IP3X 與 IP4X 的測試流程核心框架一致(準備→測試→判定),差異集中在試具規格、推力參數,以下是分等級的詳細測試流程,嚴格遵循 GB/T 4208-2017 和 IEC 60529 標準:
確認測試環境:溫度 15-35℃、濕度 45%-75%,無明顯粉塵、氣流干擾,設備外殼處于正常安裝狀態(螺絲擰緊、蓋板閉合)。
檢查試具合規性:IP3X 用 2.5mm 直形探棒(IEC 60529 試具 C),IP4X 用 1.0mm 鋼絲探棒(IEC 60529 試具 D),需驗證探棒直徑公差、長度(100mm)及檔球(35mm)無變形,推力校準合格。
明確測試范圍:標記設備外殼所有縫隙、通風口、接口、按鍵周邊、散熱格柵等易侵入部位,確保無遺漏測試點。
準備輔助工具:推力計(精度 ±0.1N)、計時器、手電筒(觀察內部是否觸及危險部件)、測試記錄表。
試具定位:手持探棒手柄,將探棒垂直或沿外殼縫隙自然侵入角度,對準第一個測試點,確保探棒軸線與縫隙方向一致。
施加推力:緩慢施加 3±0.3N 的軸向推力,保持推力穩定(用推力計實時監測),持續 10-30 秒。
全面檢測:在保持推力的同時,緩慢轉動探棒(角度不超過 30°),模擬異物可能的侵入路徑;之后移動探棒至下一個測試點,重復步驟 1-2,覆蓋所有標記部位。
關鍵觀察:用手電筒照射測試部位,觀察探棒是否穿透外殼;若設備透明或可拆解,需確認探棒未觸及內部帶電部件、轉動部件等危險結構。
記錄數據:逐點記錄測試部位、推力值、是否穿透、是否觸及危險部件,若有異常需標注具體位置。
試具定位:使用 1.0mm 鋼絲探棒,按 IP3X 的定位方式,對準測試點,因探棒更細,需重點關注微小縫隙(如按鍵間隙、接口防塵塞周邊)。
施加推力:緩慢施加 1±0.1N 的軸向推力(避免探棒彎曲),保持 10-30 秒,全程用推力計控制力度,防止超力導致探棒變形。
全面檢測:沿縫隙緩慢移動探棒,對狹窄縫隙可適當調整角度(不超過 45°),確保探棒充分接觸縫隙周邊;逐一覆蓋所有測試點,無遺漏。
關鍵觀察:重點檢查 1.0mm 探棒是否嵌入縫隙或穿透外殼,同時確認內部無 1.0mm 及以上固體異物可能侵入的通道,且探棒未觸及內部危險部件。
記錄數據:同 IP3X 記錄要求,額外注明微小縫隙的測試情況,如是否有探棒卡頓、縫隙是否存在尺寸超差等問題。
合格判定:兩者均需滿足 “試具未穿透外殼"“未觸及內部危險部件"“無明顯固體異物侵入通道",即為對應等級合格;若任一測試點不符合,判定該等級不合格。
設備復位:測試后檢查設備外殼無破損、縫隙無變形,清理表面殘留痕跡。
報告輸出:整理測試數據,注明試具型號、環境參數、測試點數量、合格情況及異常描述,形成正式測試報告。